GOOD TV新聞中心台北採訪報導
9月1日在拿撒勒人會神學院舉行的「神學院12院校聯誼」,從北到南包括門訓、台神、拿神、浸神、衛神、靈神、晨曦、華神、基宣、客神、中台、浸宣等上百位牧者同工參與,共同探討「AI浪潮下的神學教育」。
主辦本次聯誼的拿撒勒人會神學院王乃純院長表示,現在AI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且也無法避免,希望透過彼此分享,讓AI成為神學教育的幫手。
AI時代幫助教會信仰反思
從信仰來看,基督徒可不可以使用AI?如何使用?受邀分享的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道維教授表示,這類問題大家應該很熟悉,耶穌在世上的時候,很多猶太人和法利賽人就問祂:「可不可以這樣?可不可以那樣?」大家期待的是一個Yes or No的答案;但是我們都知道,耶穌通常不是直接回答Yes or No。同樣面對AI,如果只想要簡單的答案,這是困難的,這也是為什麼AI的問題是不容易的。
面對AI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人和人之間互動的溫度、人和上帝之間的感情,是沒辦法被AI取代。但AI時代正好提醒我們,假設回到教會的現場,教會裡面人和人之間的互動,真的有那個溫度嗎?
王教授提醒,因為以前的技術還沒到那個程度,很好區分「機器」跟「人」的不同;但是當AI的「模擬」愈來愈強、「虛擬的環境」愈來愈多的時候,對很多現代人來說,不再理所當然認為教會一定比較有溫度。AI時代使教會反思,代表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的地方;也思考我們對AI的預設立場是否正確,才可以比較精準地回應AI時代真正的問題,「它不一定是AI的問題,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AI虛擬知識 非由物理定律決定
「AI學過的資料,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學過的都還要多,但它沒有查核事實的能力。它回答的很有技巧,以至於看起來像真的,甚至比一般人的意見還好,但仍然有可能是錯的。」王教授介紹ChatGPT是一種「虛擬知識」,它好像給人類一些知識,但這知識不見得是真的。大約10年前這個技術已經出現,它的核心概念是透過資料來學習,藉由資料所訓練的AI,嚴格來講它不會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當人類發問時,完全是根據它的資料統計出來,哪一個答案最可能是你想要的。所以這個AI的訓練過程,是所有的奧秘所在,誰來訓練它,就決定了AI怎麼回答。
王教授進一步指出,AI演算法是人類歷史第四次工業革命,前三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發電機、計算機電腦)的基礎是真實物質世界的規範,上帝所創造的原理是這樣,人再怎樣都無法扭曲這個原理;但是演算法是虛擬的算出一個東西出來,不見得在真實世界需要存在。所以以前的工業革命實際影響我們的生活,不過那個生活是可以被規範在某個範圍內,但是AI演算法所產生的影響,目前幾乎沒辦法被規範。
他強調,不是說AI無所不能,事實上也不可能無所不能,但是它的界線不是由物理定律來決定,所以我們沒辦法馬上知道它無法做到什麼,所以相信AI的人會認為它幾乎什麼都做得到。這次的工業革命本質上是「模擬」,但其實我們生活中已存在很多模擬,模擬人類一些本來看不到的東西,好像只有心靈存在的東西,包括跟你對話、有情感的表達。以前機器做不到這些,但現在好像做得到,「我們不要因為它是模擬就排斥它,因為在我們生活當中已經存在很多都是屬於模擬。」
反思年輕一代未來職場環境
目前對於AI的疑慮,主要包括:一、過度依賴。二、如何善用。三、使用界線。本身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王教授,特別從年輕一代屬於「AI原住民」的角度,幫助大家反思。他說,現在的學生畢業以後,職場上人家看的就是你會不會使用AI?這是他們未來需要面對的生存環境。因為職場上不會管你這個企劃案是怎麼出現,只要寫得好客戶買單,公司就給你加薪,不會管你是用AI寫還是自己寫?假設自己是用一個禮拜,每天花很多時間寫出來的企劃案,另一個人則是用ChatGPT只要10分鐘寫出來,最後公司用ChatGPT寫的;我們可能會說這樣不公平,但對老闆來講,是要用怎樣的人才呢?
王教授有感而發地說,所以年輕一代不可能不善用AI,因為他不善用這個,對自己是有害的。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也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將來在社會上沒辦法在這方面的技能做好的見證。
學習善用AI 增進與人交流
基督徒如何正確善用AI?王教授提醒,首先關鍵問題是「誰要先做」?因為先做的人前面沒有參考範例,失敗機率很高。如果教會的氛圍是當有牧師先嘗試藉著AI來寫講道,那麼其他人會怎麼看他?是否會放大看其中的錯誤?我們當中是否有人願意先做嘗試,因為不做嘗試,怎麼知道如何善用?但如果先用的人馬上被看為出頭鳥,這樣怎麼累積經驗做出好的驗證?
「大家都會問該怎麼做?我們好像期待有一個人告訴我們怎麼做才是標準答案,那樣的話就不會出錯。」他強調,可是沒有這種答案,因為ChatGPT這件事在一年前,在這個世界還沒有存在過,沒有人這麼有經驗,所有經驗都是在嘗試當中去學習出來。「我相信上帝如果要我們學習善用AI的話,一定要有人開始先做。」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年輕一代在使用AI上雖然可能有失敗、跌倒,但這就是老師的責任。王教授表示,老師不是只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的、不能犯錯,老師的責任應該鼓勵學生去嘗試,如果犯錯的時候能夠發現出來,然後跟學生一起去面對、調整,在錯誤中學習,那個就是學生真正學到的。「如果沒有去嘗試,只希望從天掉下來一個原則,這個用信仰的術語來類比,就相當於『律法』,就是告訴你什麼不能做,但沒說為什麼。」
「工具是要讓我們節省時間,但我們要將省下的時間花在哪裡?」王教授鼓勵每個人,花時間在培養跟人真實的感受跟交流。「交流的增加,是AI時代可以給我們重要的提醒。」
通達時務 知道所當行的
中華福音神學院戴繼宗院長受訪表示,對於ChatGPT就特別想到在舊約的以薩迦支派(歷代志上12:32),他們是「通達時務,也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的」。藉著這樣AI的工具,能夠成為這個時代在牧會、傳福音上的一些助力,幫助我們能夠做得更好。從這個角度,我們能夠「通達時務,知道我們所當行的」。
相關報導:
當神學遇到AI 12所神學院心意更新回應新世代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