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同性戀或跨性別子女 四不要六要
GOOD TV新聞中心台北採訪報導
美國心理學家黃偉康指出4-10歲是性別認同形成期
性別議題持續發燒,「敢於不同國際聯盟」繼11月9日成立記者會後,10 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一場「性別自信,快樂人生」講座,邀請到美國資深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醫生、香港精神科醫生康貴華、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學博士蔡志東,分別針對如何培養孩子的性別自信、子女是同性戀怎麼辦等議題提出專業觀點。
培養孩子性別自信有一套
資深臨床心理學家黃偉康醫生主講「培養孩子的性別自信」,他指出一個人天生的性別自信與安全感,與父母親對他在幼兒時期的養育方式有極大關聯。性別認同形成有六個階段,在前三階段十分重要,尤其是4到10歲性別認同的形成期。
這個階段男孩的性屬身分來源是爸爸,孩童必須和同性手足或朋友建立連結的關係,讓男孩認知自己是男生的一份子,幫助孩童建立同性依附與安全感。女孩認同的對象是媽媽,要讓女兒愛媽媽,媽媽成為榜樣,這個階段父親要愛媽媽,給女兒好印象,鼓勵女兒女性化,不說貶低女性的語言,讓女兒不討厭爸爸,女兒不用扮演保護媽媽的角色。
相反的,如果認同對象不足,就會變成情緒關係的孤兒,而產生性別認同障礙。男生會害怕與男生互動,覺得與女孩互動更有安全感,結果對女孩太熟悉,失去神秘感,再長大一點變成對男性好奇,或以性代替愛的發展。如果女生認同對象不足,例如媽媽成天哭泣,孩子會認為女性是弱者,長大後不要像媽媽這麼弱,女兒討厭爸爸,成為情緒性的孤兒,進而發展出女人是最安全、情緒依戀的對象,或是性對象。
子女跨性別或同性戀怎辦?
長期關懷和協助同性戀者的香港精神科醫生康貴華指出,人類心性發展階段,2到9歲是建立心理性別認同的階段,性別認同仍在流動和確認中,此時若發生性別認同障礙仍有改變可能,關鍵在於孩子與父母關係的改善,尤其當父親能建立和兒子親密愉快的關係時。因此他不贊成國際上幫跨性別兒童改變性別的做法,因為其中極高比例的孩子會自動恢復接納原生性別。
康貴華醫師建議父母面對跨性別子女有4不6要
當家長發現有同性戀或跨性別子女時該如何面對?康醫師提出具體的建議。包括四個不要:一、不要責備;二、不要強迫子女改變,否則會更惡化親子關係,此時反而是父母需要改變愛子女的方法;三、不要勉強子女討論跨性別或同性戀話題;四、不要侵犯子女的隱私。
六個要:一、要找尋資源,認識跨性別和同性戀;二、要預備重新認識子女,展開新的關係;三、要以同理心聆聽了解,尤其是爸爸要減少提供解決方法,避免說傷害性的話語;四、要全人的關顧,保持溝通。孩子是一個全人,無論他的性傾向如何,他永遠是你的孩子,他的學業、朋友、工作都需要父母的關心;五、要將目標放在改善子女和父母與家人的關係上,要學習肯定欣賞子女;六、不認同仍可接納,要實踐無條件、不離不棄的愛。這是最重要,但也是許多父母最難接受的一項建議。康醫師舉例,有一位女同性戀者在網上認識了大陸女友,母親雖然不認同,但當她知道這女友身體不好後,就買了中藥讓女兒寄給大陸女友,出身於缺乏愛的家庭女友十分感動,女孩來港後,慢慢對基督教發生興趣。
此外,康醫師提醒父母也要善待自己,首先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是急著改變孩子的性傾向。其次要處理夫妻關係,當夫妻同心,建立友善、包容、安全的家庭關係時,子女會更樂意分享自己心裡話,父母才能提供適當的支援。第三是建立支援系統並維持對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動,最重要的是放手交託給上帝,承認自己不足,相信上帝比自己更愛孩子,同心恆切禱告。
同性戀是否是天生的?
針對「同性戀是否是天生的」課題,蔡志東博士從生物學的角度提出許多研究報告,包括大腦結構的分析、同卵雙胞胎的研究、同性戀者的基因研究、荷爾蒙研究等,都不能證實同性戀是基因造成的。同時,科學家多年來也從未找到同性戀基因。
而關於748號釋憲案,大法官援用部分醫生說法,指同性戀是天生決定、個人無法選擇,也是一生無法改變的事,蔡博士則提出不同論點,他指出,經過大量長時間的科學統計,同性戀的性傾向是可以改變的,也有不同比例的男同志、女同志、雙性戀者自認為是個人的選擇。而此次第一屆國際跨虹活動,超過10個國家的「跨虹者」勇於現身說法,也呼應此一論點,破除了同性戀性傾向是不可能改變的迷思。
(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