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教育薪火研習會 家庭、教會要奪回生養教育權
好消息國度新聞 2017/07/27記者劉艾蕾台北採訪報導
研習會集合體制內外專家,吸引教會、教育界人士參加(圖1)
面對近年來快速增長的在家自學、共學團體、或是實驗性機構,體制內的教育是否出現問題?憂心的家長該怎麼選?老師又怎麼面對挑戰呢?一場探討翻轉下一代教育的研習會,請來體制內外專家和機構分享,吸引了200多位學校老師、有心參與體制外辦學的教會團體、還有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出席聆聽。(圖1)
多位專家一致強調,不管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家庭教育才是關鍵,父母要從繁忙的工作和經濟負擔中,奪回生育及撫養權,教會更要拿回教育的權柄,讓信仰與教育合一。
搶攻教育山頭 教會界辦學意願高
「點燃教育薪火」研習會的主辦單位-濯亞國際學院創辦人周巽正牧師(圖2)表示,他看到許多孩子們沒有大夢想,只有小確幸,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孩子潛能無法充分發揮,即使功課好唸到台大醫科,也不是自己本身對醫護領域感到興趣。
周巽正牧師呼籲教會應重新拿回教育權(圖2)
周巽正認為,許多父母認為考100分是對孩子最重要的,而不是讓孩子走適合自己的道路,因此2年前他著手設立了實驗性教育機構。周巽正說,上帝給他的異象是透過濯亞把一個翻轉教育或教會學校雛型建立起來,讓對教育事工有負擔的眾教會更有信心,神可以成就這樣工作。
周巽正呼籲教會要重新拿起教育兒女及下一代的權柄,即使是在體制內的教師,或是關心孩子的家長,「不管我們在哪裡,我們都可以讓神藉著在我們手上的工,來翻轉下一代的教育」。
高雄真美好靈糧堂周郁郁師母,從事家庭教育事工多年,這次專程北上參與研習會,想了解在她牧養的教會未來設立共學團體,甚至是實驗性教育機構的可能性。
「已經有許多家長和我們提出想自學的需求,但是沒有合適的地方,教會正好可以提供場所,也有品格教育的資源及師資」。周郁郁說,他們和附近的幾所教會都有共識,將合作進行共學團體事工。
(影片檔)
回歸教育源頭 父母才是關鍵
二十年前就投入在家自學教育、慕真在家協會常務理事黃夏成強調,教育還是要回到根源,不是只處理現象。孩子不做功課、滑手機、闖禍,長大後找不到工作,這些是家庭的問題,家長需要扛起這個責任,不是要政府負責。
黃夏成勉勵會眾,福音和教育的次序是從家裡開始,他引用聖經瑪拉基書第4章第6節:「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呼籲大家要奪回生育權和教養權。(圖3)
黃夏成期待父母奪回生養權(圖3)
靈糧國度領袖學院副院長喬美倫舉以色列家庭為例,他們很重視和孩子的相處時間,安息日就是家庭日,家庭教育的重責大任不是在學校老師或主日學老師身上,而是在父母。
喬美倫說,耶穌就是一個戶外教學大師,他用經驗教育、體驗教育來教導門徒,「西方教育制度的緣起就是從教會開始,回到我們今天面對教育的課題,我們不是去對抗制度,我們只是去拿回來而已。」而華人的教育西化,也是教會發動的,基督教會一直在承擔這個環節,「所以我們是在傳承,不是創先」。
她勉勵老師們要設計課程,去觸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她告訴家長:「我就是我孩子的老師」,「上帝是生命、教育的設計者,讓我們回到源頭,讓教育的權柄回到我們身上」。
實驗性教育機構 家長另一個選擇
於2015年9月創設的濯亞國際學院,目前規模已從開辦時的3個年級,擴增到5個年級。校長李丕寧說,濯亞每一個老師都認識所有的孩子,孩子們今天發生什麼事,開心或不開心,他們都知道。
濯亞將基督的核心信念設計在課程中,有愛在當中,「如果家長認為我們要讓孩子讀經背經,那不是我們的做法」。李丕寧強調,面對下一代的教育要如何翻轉,「濯亞絕對不是唯一的選擇」,關鍵還是在家庭教育。(圖4)
李丕寧表示,濯亞絕不是搶救教育的唯一選擇(圖4)
濯亞的家長劉莉芳,也向關心體制外學校的家長們,分享她孩子從體制內小學轉到濯亞的心路歷程。劉莉芳的兒子在體制內小學唸一年級,因為個性好動、愛說話,喜歡天馬行空的想像,常常被老師訓斥。另外不愛唸書,功課不好,老師除了體罰、責罵,甚至有次還對孩子說,「下學期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
此外,為配合她和丈夫的下班時間,劉莉芳為孩子找了一個以嚴格出名的安親班,當時她認為孩子在團體中不乖,就該被管教。但看見孩子愈來愈不開心,親子關係緊繃,「濯亞的出現,讓我們有了另一個選擇,若沒有濯亞,我就是讓孩子繼續在學校唸下去,畢竟大家都是這樣長大的」。
劉莉芳說,轉到濯亞後,孩子還是很愛說話,還是調皮搗蛋,但他笑容變多了,他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最重要的是「我看見老師沒有放棄他」。
陪伴引導孩子 成功翻轉下一代
大會也邀請到體制內教師張道榮分享他帶學生參與許多戶外教學的經驗。讓會眾了解原來「出去玩」能讓孩子有嘗試新事物的動力和舒緩壓力情緒。兒童語文學習研究領域專家柯華葳教授則提到「閱讀是很重要的自學方式,尤其是跨領域的閱讀。」均一教育平台執行長呂冠緯,更現場示範學習平台如何成為體制內外教育的好幫手。
對有負擔辦學的教會來說,除了用上帝眼光看見孩子的獨特性,更貼近每一個孩子的心,了解個別孩子的需求外,父母成為教練也是一再強調的重點。合神心意的家庭教育一向是培養品格健全、有創新思考能力孩童的基石,這也是體制內外關心教育的專業人士共同的認知。
(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