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TV 新聞中心採訪報導
妥拉只是猶太人的經典嗎? 新約時代的基督徒為何需要關注妥拉? 從妥拉的內容可以看到神怎樣的計畫?
中華福音神學院於5月6-8日舉行「洞察這世代-從摩西的妥拉看耶穌與宣教」講座,吸引500多位弟兄姊妹參與,邀請以色列聖經學院院長暨「為以色列合一 」總裁卓香柏博士,以及以色列聖經學院教務長潘石夫博士主講,華神研究發展長吳獻章博士表示,這個講座是從舊約的妥拉(Torah)聚焦到新約的耶穌,提供關注普世宣教的華人教會,本著聖經的救贖進程,檢視正確的猶宣、穆宣策略。
以色列聖經學院院長(左)和教務長(右) 以猶太觀點解讀妥拉和當代的關係。
卓香柏博士講題「新約的奧秘──以色列錯失彌賽亞」、「教會時代的以色列」、「以色列的歸回與新盟約」、「以實瑪利後裔不為人知的故事-談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主裡的合一」等題目。潘石夫博士講題包括「舊約中彌賽亞的『問題』」「創1-11章對聖經神學的重要性」、「對於理解新約引用舊約的助益」「舊約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新約」。
彌賽亞是整本舊約的核心
潘石夫博士在第一堂「舊約中彌賽亞的『問題』」開宗明義提出,彌賽亞是整本妥拉(摩西五經)甚至是舊約的核心,雖然妥拉有65%以上的經文談律法,關於彌賽亞的經文只有12節,但從這些關鍵經文中,可以看到彌賽亞的角色,從人類犯罪,神對亞當的祝福「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變成咒詛後,問題要如何解決? 他認為之後上帝揀選亞伯蘭就是解決衝突方案,律法無法解決問題,上帝定意要祝福祂的子民,不是來自於後裔的順服,而是來自祂的信實,彌賽亞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值得一窺究竟的是,上帝的計畫在他的選民猶太人當中,卻錯失了幾千年,卓香柏博士在「新約的奧秘──以色列錯失彌賽亞」,引用瑪拉基書第三章,經文描述彌賽亞降臨時會發生的事情和如何辨認祂,還有段嚴重警告叫人不可錯過彌賽亞,猶太人每年逾越節前都會恭讀這段經文,結果猶太人民四千年來卻始終認不出彌賽亞,令人匪夷所思,新約中說這是一個奧祕,是關乎神的計劃和智慧,卓院長提出,是神讓多數猶太人,不是所有的猶太人,認不出耶穌。
卓香柏博士訪談VCR
上帝真的拒絕了猶太人嗎?
接著,在「教會時代的以色列」講題中,卓香柏博士指出,從新約中耶穌和猶太人的緊張關係,到猶太人持續硬心拒絕耶穌,教會界興起了「取代神學」的論述,認為猶太人拒絕耶穌,犯了嚴重的罪,耶路撒冷被毀也證明上帝棄絕以色列,教會興起後以色列不再重要,「上帝拒絕了祂的選民嗎?」他引用羅馬書9-11章論述說明,以色列人的硬心是暫時的,因為11章指出,「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以色列的全家都要得救,同時歷史上猶太餘民的存在也顯示上帝沒有棄絕以色列人。
他指出,現在已有多數的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回到以色列,以色列境內的猶太人口已經超越境外人口,聖經預言神帶領猶太人回歸應許之地已經實現,這到底是上帝的計畫還是歷史的巧合?教會界對以色列的看法會影響我們對神的看法和神的屬性,也會影響我們如何看救恩,如何解讀聖經。
以色列聖經學院教務長潘石夫博士是摩西五經專家。(國度復興報提供)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奇妙合一
此外,卓博士特別以「不為人知的故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主裡的合一」講題彰顯上帝在末世的拯救和奇妙作為,最近以色列跟巴勒斯坦在迦薩走廊爆發激烈衝突,猶太人跟阿拉伯人彼此間的衝突已延燒4千年,二個原本是堂兄弟的民族真的能在神的國度中合一嗎。他所主持的「為以色列合一 (One For Israel)」事工的基礎是以教會為導向,以基督為中心,而不在意種族的區分,他們發現當聚焦於耶穌,自然能讓猶太人跟阿拉伯人相愛。
卓香柏博士以一位名叫「吉哈」的阿拉伯彌賽亞信徒為例,受洗後遭穆斯林宗教領袖綁架、虐待,吉哈被綁架期間,神學院猶太人跟阿拉伯人天天聚在一起為吉哈迫切禱告,吉哈二星期後獲釋,逃到國外。吉哈獲釋後跟同工視訊聊天,吉哈就在房間懸掛以色列國旗,因為猶太弟兄姊妹愛他這個阿拉伯人,吉哈並稱猶太人是弟兄、是家人。
講座吸引五百位學界和教會人士參與。(國度復興報提供)
12堂講座的全程影音皆可在華神網站觀看,吳獻章博士表示,期盼透過講座使華人教會,尤其是關注廿一世紀華人信徒承接宣教重任的教會領袖,從舊約的妥拉聚焦到新約的耶穌和聖經宣教觀,遵行耶穌所吩咐的大使命:「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後註:卓香柏博士生於以色列,在一個傳統的巴比倫猶太家庭長大,能說一口流利的希伯來語、英語和阿拉伯語, 二十多歲時即已成為彌賽亞的門徒,自此學習和教導聖經,成為他人生最大的熱情與目標。在以色列聖經學院院長11年期間為該校帶來極大成長,服事許多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
潘石夫博士出生於美國,回歸以色列二十多年,太太則是香港華人。年輕時曾一度迷失,信主後才改變,他的神學博士論文就是處理五經中的彌賽亞現在也負責帶領一間位於 Petah Tikva 城市(鄰近特拉維夫市)的教會,信徒涵蓋多種族裔。過去兩年他們都曾到過台灣分享,大得教會好評。
(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