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TV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信耶穌」與「拜神明」究竟有何麼不同?基督教研究智庫與長老教會彰化中會,5月4日於彰化蘭大衛紀念教會舉辦《基督生死相契:為我們死又在心裡活》新書發表會,該書帶領現代人反思:信耶穌要悔改信靠、領受恩典;拜神明則追求平安順利、鴻圖大展,有拜有保庇、消災解厄。做基督徒如果一直禱告祈求自己的福份,是否與拜拜的心態相近呢?
基督教研究智庫秘書長梁越美分享,該書介紹宣教師梅監務(Campbell Naismith Moody)的相關背景,以其對中部地區教會發展的貢獻,作為帶入發表會主題的引介。

宣教師梅監務(圖片來源/基督教研究智庫)
1895年來到戰亂中的台灣
今年是梅監務(Campbell Naismith Moody)宣教師來台宣教130週年。那一年,梅監務(30歲)、蘭大衛(25歲)、廉德烈(32歲)三位英國宣教師來到1895年戰亂中的台灣,他們逆著時代潮流而行,親身見證了上帝與受苦的人同在的愛。
梅監務宣教師參與建造中台灣20間教會,包括:鹿港、清水、二水、柳原、溪湖、員林、芳苑、大里、豐原、草屯、赤水、大肚、和美、大城、竹山、南投、田中、大雅、北斗、二林……。梅監務會在街道、寺廟、院子裡傳道,露天佈道敲鑼、吹號大聲喊:「上帝丟失兒子」,被英國同工稱為「英國乞丐」。
梅監務經過多次禱告和思考後,制定宣教計畫,藉由探勘、繪製各村莊、城鎮的詳細地圖,標註水稻收割時間,避開農忙季節,抓住農閒時機安排宣教,讓人們有空聆聽福音。
可惜的是,梅監務宣教師的貢獻被嚴重地遺忘,在他曾參與建造的教會中,仍保留的梅監務宣教師相關史料並不多。

梅監務宣教師相關史料(圖片來源/基督教研究智庫)
思想超越時代、生死相契的愛
基督教研究智庫創辦人林鴻信,同時也是《基督生死相契:為我們死又在心裡活》一書主編,他分享道:「梅監務宣教師的思想結晶超越時代,反觀現今,台灣許多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也是在如此的光景中,而這卻是梅監務宣教師在距今130年前早已經洞察的。」
對傳統基督徒而言,信仰常常只停留在頭腦,必得心中體驗基督在我們裡面,才能活出基督為我們而死的真理。
耶穌基督拯救我們的真理,若人僅僅用頭腦知道「基督為我們」,並不等於心中體驗「基督在我們裡面」,尤其並不意味著生活在上帝國價值觀裡。
這生死相契的愛,必須是:
頭腦認識:是客觀真理「基督為我們死」,應當作為信仰基礎;
心裡經歷:是主觀體驗「基督活在我們裡面」,必須親身經歷信仰。

基督教研究智庫創辦人林鴻信擔任主講(圖片來源/基督教研究智庫)
盼挖掘珍貴史料、追求讓上帝做工
今年下半年,基督教研究智庫會陸續推出梅監務宣教師的著作中譯本;同時,也向中彰一帶與梅監務宣教師有淵源的教會發出邀請,期盼有更多相關文物、故事、照片等,能被挖掘出來。
期盼在這些遺落的歷史碎片中,後人可以從百年前宣教師為台灣所付出的貢獻,檢視我們在今日究竟活出怎樣的信仰生活。人應當繼續不斷地追求讓上帝做工在自己身上,畢竟「基督徒所追求問題的答案並不在於人這一方,而在於上帝那一方」,信仰者自己必須不斷地經歷生命更新,然而當檢視自己的信仰生活,我們是否還處在這樣的更新裡呢?
新書發表會直播:
https://www.facebook.com/CSTTNET/videos/687383437320588

《基督生死相契:為我們死又在心裡活》(圖片來源/基督教研究智庫)

基督教研究智庫秘書長梁越美(圖片來源/基督教研究智庫)

蘭大衛紀念教會王右軍牧師(圖片來源/基督教研究智庫)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牧部主任肯當.迪洛安(圖片來源/基督教研究智庫)

與會者(圖片來源/基督教研究智庫)

會後合影(圖片來源/基督教研究智庫)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