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神益人的典範: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

好消息國度新聞 2017/4/7 記者李珊綜合報導

座落在大稻埕貴德街44號,創立於1935年的「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圖1),為了紀念對台灣貢獻良多的李春生長老(圖3)。李長老的影響橫跨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各領域,曾協助巡撫劉銘傳建造台灣第一條鐵路,以及建造大稻埕一帶的街道;此外,他經營茶葉產銷有成,把中國製茶技術引進台灣,使台灣茶成為外銷國外大宗,因此被稱為「台灣茶葉之父」。

教會前身是台灣第一間郵局。(圖1 影片檔 /擷取自我們EYE旅行

 

此外,這間教會的前身是「台灣第一間郵局」(圖2)。清光緒年間,劉銘傳命李長老蓋「郵政總局」,李春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李春生紀念教堂則是其子孫為紀念他而成立的教會,在西元1937年設立,兩層樓紅磚建築,屬於巴洛克風格,門面很像人的眼睛,兩個圓窗稱為牛眼窗,入口為嘴,彷彿人的臉龐!

教會的前身是台灣第一間郵局,菱形的格局和一般教會不同。(圖 2)

李春生1838年生於廈門,幼年家境窮苦。父親是江邊擺渡人,十四歲時遇到來渡船的英國商人,英商看上這位聰明勤快的少年,從僱他為打雜工開始,二十歲時便晉升為英商怡記洋行的經理。可能是這層關係,十五歲時他和父親一起在廈門長老會受洗成為基督徒。他勤快、又誠實負責,不久他學會英文,二十六歲時和另一位蘇格蘭商人到台灣來找經商的機會。

李春生精通英語、熟悉洋務,很受洋人及官府的信賴。(圖3/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提供)

 

外銷台灣茶到歐美各地的先驅

到台灣後發現淡水一帶的土地肥沃,將福建泉州的烏龍茶,引到台灣來種。李春生是台灣第一個以獎勵投資的方式,先貸款和把茶種給農民種植,並教農人烘焙、製茶作業,交貨時無息扣掉貸款,農民因得利而勤於生產,使茶業在短期內快速發展。因此有「台灣的茶業之父」的美譽。當時台北總共有十七萬人作茶業工作,可見當時茶葉的外銷生意如何旺盛(圖4)。他的貸款與收購,充分展現了基督徒的誠實、愛心和信用。當時由台灣外銷的茶葉額款,是全滿清帝國裡的最大宗。

19世紀末大稻埕繁榮的貿易和洋行。(圖4/取材自《大稻埕逍遙遊》)

協助劉銘傳建設北台灣

1884年劉銘傳在台時期,有意在台北城外建設新的商區。李春生與台北的首富林維源(板橋林家)共同合作,建設大稻埕,開發了千秋與建昌兩條以洋樓的方式而建的街道,於是外商逐漸聚集在這一帶(圖4)。劉銘傳因見台北商務發達而興建基隆到新竹的鐵路,這兩位商人是出資最多的人。除此之外,劉銘傳在台灣的許多建設,很多都是由他的出資、出力幫助而成功的。

李春生協助英商把台灣茶大量行銷歐美,造就了大稻埕輝煌的茶香歲月。(圖5)

 

李春生除了作生意外,對於思想、文化、社會問題、國際局勢,特別是台灣的安危,也十分關注。他沒有正式受過教育,他的學術標準是聖經。他認為聖經能給人靈明的心智,以聖經為基礎而批判當時的學術與政治思想。李春生也博覽當時流行的著作,並且評論當時的學術思想,例如康德的道德哲學、進化論、馬克斯的共產主義等。

日人治台左右手

1895年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在日軍登陸之前,台灣由唐景崧所組成的政府便早已全盤潰散,台北城一片混亂。日本統帥樺山資紀帶軍入城後不久,便親自登門拜訪李春生,請他出來幫忙治理台灣。但李春生要求要以紳士的態度治理台灣。樺山答應後,李春生便將他的家業交給三個兒子經營,自己專心幫助處理政務。那時的李春生五十七歲。

1896年回日本時,李春生應樺山邀請到日本考察。他在日本時看到日本人的品格、勤勞,工作效率和敬業精神;就連在賓館服侍他起居的婦女,都舉止優雅有禮,十分敬業,這一切使他非常感動。便在接待他的賓館剪去長髮,改穿西裝,決心向日本人學習,以日本人的優點改革台灣文化。

李春生紀念教會的聖歌隊名聞遐邇,多半傳唱古典傳統詩歌。

(圖6 /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提供)

 

李春生用他的影響力,要求把品格不良的軍官調回日本,改派基督徒官員來。把台灣列為非軍政統治區,是以文官為主體而治理區。日本人來台的最有貢獻的基督徒官員,算是後藤新平。在他治理下,台灣在軟體、硬體方面奠下良好的基礎,短期內成為一個有現代化制度與社會的地區。

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位於清末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富商、洋行聚集。因為在淡水河邊,河水經常氾濫成災,所以這裡的房屋地基比一般高。雖已重新翻修過建築的外部面磚,但其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此建築樣式為臺北市僅有,建築樣式融會中西風格,十分具有特色,列為台北市第一百處古蹟。

(1472)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